8月2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宣推活动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新一季《舌尖上的中国》重磅回归,将于今年底在总台综合频道、纪录频道等平台播出。《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总导演张涵冰表示,节目将呈现中国最好吃的七个地方,把无数顿难忘的一餐交织在一起,构建起中国人关于饮与食的集体文化记忆——这就是舌尖上的中国。
立足涂鸦、跑酷、电音、星空摄影,记录4位潮流文化代表的精神世界。
由笑果文化和人民网上海频道联合出品的脱口秀行业全景纪录片《“见笑”——笑有引力》,历时八个月,遍访近百位喜剧演员、编剧、导演、幕后团队,全景式捕捉行业重要事件和焦点人物,揭开帷幕之后的笑声之源。脱口秀到底是什么?他们如何定义它?脱口秀如何落地生根,又是如何茁壮成长?演员和观众、演员和演员之间,如何遇到彼此,治愈彼此?一座座孤岛何以连成群岛?困境永远在,我们又将如何往前走?五集纪录片可能没办法给你所有答案,但可以把幕布一角拉开,带你从台前走到幕后,从行业的一隅走进一群人的内心世界。
作为一档警务纪实节目,通过观察纪录式的拍摄手法,以湖南省长沙市坡子街派出所民警为人物核心,深度展示大都市核心商圈城市警察的日常工作。
《军武次位面》视频全程借用了电影、动漫、电子游戏视频,为军迷更专业更贴切的展示军事知识。
由哔哩哔哩出品、瀚叶传媒及大桔文创联合出品的《小主安康-宠物医院2》是国内首档宠物医疗观察类真人秀。 节目将视角聚焦于宠物医院,通过最真实的记录,呈现发生在医院内外形形色色的事件。与第一季不同的是,在第二季中,还会有更多异宠有趣故事、更多干货知识分享、更加真实深入体验、更全方位拍摄呈现,节目的拍摄场所也将打破医院的局限性,我们会走入百姓生活中,探访动物组织机构。
大型系列纪录片《中国老总》,把眼光放在当下中国,鲜活而立体地记录多位当代顶级中国企业家,如柳传志、刘庆峰、董明珠、周鸿祎等,观察他们的信仰,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奋斗,描绘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企业家风貌。
在解放战争中,如何拿下上海这座大城市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道难关和考验。本片聚焦1949年5月到1950年5月的一年间,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讲述共产党人如何解放上海、接管上海并赢得民心。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通过重温这段历史,从当年的创业奋斗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也是今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之意。
纪录片《我的战“疫”——山东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口述实录》基于“关注生命,彰显人性”的创作主旨,历时两个月拍摄,采访了近百位山东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收集到近200个小时的珍贵口述资料。从医者的角度还原当时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场景。整部纪录片没有一句解说词,完全通过医疗队队员的口述串联,通过一段段有血有肉有真情和大爱的生动故事,进而展现疫情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汇聚起全民战“疫”的磅礴伟力。
该片以科学考古工作为主要线索,张献忠及其大西国的故事为副线索,两条线索交错进行,最终呈现主题故事。和一般的历史考古类纪录片不同的是:本片不只是把目光与焦点放在历史探究上面,而是更多地着墨于现代的考古事件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的故事,科学的故事。其中,张献忠的沉银宝藏的来历,以及其工艺价值,史学价值,都将第一次在本片完整、细致、精美地进行展现。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看电影就是一场狂欢,每一段胶片都承载着一个幻梦。如今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张艺谋决定用电影《一秒钟》为过去立传,给电影写一封情书。为此,张艺谋曾连续工作20个小时;张译减重20斤,在地表温度42摄氏度情况下接受暴晒;剧组人员在沙漠中拍一个镜头搬一次“家”;从三千人中脱颖而出的新晋“谋女郎”刘浩存潜心准备三年。本系列片将深入探索电影《一秒钟》的幕后故事,为观众带来电影拍摄中的激情、感动与欢乐。
在广东佛山顺德,祠堂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根,也是一座城市的根。 自从有顺德人开始,这里就有了祠堂。 这里是中国祠堂最密集的地方之一,至今仍然保存着近千座古代祠堂。 它们大都诞生于明清,穿越数百年历史,依然生机盎然。 祠堂里,有流传的故事,有真挚的情感,有不灭的精神。 漫长的岁月,它们始终温暖相伴,浸润着顺德人的四季。 这里是心灵的归处,也是力量的源头。 有些人离开,有些人回来,因为有祠堂,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 它是鲜活的历史,沉淀着一代代人的集体记忆。 它是生活的修辞,人们对美好的希冀,化作了它的一砖一瓦。 它更是浓郁的乡愁,连接了一个人,和一座城。 无论走多多远,似乎都能听到它的呼唤。 所有的深情、牵念、奋斗,都是为了这个永远的“家”。
在广东中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上,有大大小小十几支棒球队的存在,其中熊猫棒球队是每一个棒球少年都想加入的“梦之队”。通过一年一度的预选赛,有人入选、有人落败,还有人是天生的好苗子却不思进取,最终以放弃告终。这是一场棒球运动对于所有人的考验,在这四分之一个圆的场地上,牵涉了队员、教练、家长、投资人等等各种人的梦想和命运。本节目由广东声屏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纪录片中心和中山市东升镇政府联合出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饮食文化类纪录片《鲜生史》,4月29日起每晚19:00在CCTV-9纪录频道播出。纪录片聚焦了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四位文学大家与美食之间的故事,为观众打开美食新世界。 该片以史料和作品为据,展现人物和食物的奇妙互动,在现实中解读当地饮食文化和主人翁饮食观念;同时,纪录片也以轻松现代的解读方式,在流传千古的经典文本与当下真实生活中灵活跳转,用喜闻乐见的调侃和不失严谨的考据,让当代年轻人无负担地享受到真实且经典的饮食文化趣味。
纪录片《你好!新西藏》反映了西藏70年来的发展与成就,聚焦西藏普通百姓与时代同行、共同奋斗的生动轨迹,为观众展现一个真实、动容的新西藏故事。 回望2021年,是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70周年,西藏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是什么推动着这些变化的发生?带着这些问题,摄制团队历时一年,行程数万公里,记录了生活在西藏不同地市的七位人物,试图去了解他们最朴素的愿望,观察他们最真实的日常。无数的瞬间和画面,跨越山川与草原、穿越平凡与梦想、超越地域与代际,都将在每个人心里泛起波澜。 本片将于2022年藏历新年期间,即3月3日—3月4日,每天上午9:00在CCTV-4(中文国际频道)首播。
6月17日,在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产业论坛上由bilibili(以下简称B站)承办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分论坛上,来自多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真知灼见。当天,B站还为到场者准备了一个“惊喜”——B站出品的纪录片《历史那些事》正式发布。 这部集严谨纪录与脑洞大开为一体的纪录片将以轻松诙谐的口吻讲述正史记录的那些神奇的、不可思议的历史,计划于8月在B站正式上线。 在新环境下,如何让纪录片这一严肃的媒体形式触及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历史那些事》总监制金铁木表示:“重要的是选题,选题是基础。” 回顾20多年的创作道路,金铁木用《复活的军团》、《玄奘之路》、《圆明园》等纪录片作品,影响了几代人。面对拥有文化自信的Z世代年轻人,金铁木表示:“谁都年轻过,但是每一代年轻人有他们自己成长的土壤,要了解他们的土壤,去了解他们,去认识他们,像标本一样去解剖他们,解剖他们的精神世界,要非常平等的了解他们。” 在他看来,现在的年轻人是非常开放的,他们的知识储备,他们的眼光,他们对新的事物,对艺术创新接受的程度,很有可能远超想象。所以,很多外在形式并不能解决最关键的问题。“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讲故事”是主创人员创作时的最大共识。
纪录片的主人公是出生于泰兴的女地下党沈安娜,凭着速记员的一支笔,她潜伏敌营十四载,被誉为“中共隐蔽战线的杰出女战士”,和丈夫华明之一起为我党搜集了大量重要情报,他们的人生就是一部真实版的《潜伏》。
为何衡阳会战被称作是东条英机最为疯狂的作战计划?不过数十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城,为何能够彻底颠覆日本的军政核心?敌我兵力5比1的巨大悬殊,中国守军能否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秘境广西》登上央视纪录片频道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 李岚 走红全球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拍了两季为何都故意“回避”广西?其实,总导演陈晓卿是一个对广西风土人情情有独钟的人。8月25日,由陈晓卿担任总策划,与广西团队合作拍摄的《秘境广西》在央视纪录片频道开播,引起不少关注。南国早报记者借此机会采访陈晓卿,了解在他镜头下的广西有着如何独到的风景。 涠洲岛的火哥采捞浅海下的海蒿子,无形中为弱小的珊瑚虫扫清生存障碍;潜水教练柠檬在寻找“洞潜”最理想的训练场所;白头叶猴为了生存进化出特殊的胃囊……《秘境广西》的第一集《天飨》,很像当年《舌尖》的笔调,一开场就牢牢吸引观众的目光。“广西是中国饮食最复杂的地方。两部《舌尖》都故意回避了广西的内容,是因为当时我就已经知道中央电视台要跟广西合作拍摄《秘境广西》,所以特别留着广西美食,憋大招。”8月25日,陈晓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故意“绕道”,但对于广为吃货们喜欢的“螺蛳粉”,陈晓卿还是把它的制作工艺放进了《舌尖》。 作为《舌尖》的总导演,陈晓卿对广西的美食情有独钟,多次来过广西之后,长居北京的他几乎成为广西美食的“代言人”。“在北京东四环的老唐家螺蛳粉,粉和汤都不错,酸笋和鸭脚更好,遗憾的是每次去,烧田螺都是卖完,看着邻桌吃此物有滋有味,不由怀疑了一下自己的人品”、“广西大厦那兰酒家有纯纯的广西风味,啤酒鱼﹑黄焖鸡﹑八渡笋爆肚丝﹑桂林米粉都很地道”、“侗族打油茶很有意思,老茶叶,配黄姜﹑鲜蒜﹑花生等,放在生铁锅中,用茶树棍慢慢翻炒,味道涩﹑苦﹑甜﹑香。潘家园广西大厦有现做的,10元一碗。吃油茶有瘾,且解酒”……这些令人垂涎的文字,都是陈晓卿写在自己微博上的,为不少吃货指明了一条道路。 甚至于对南宁本地的美食,陈晓卿也是了如指掌。他告诉记者,“在思贤路上,桂林米粉、螺蛳粉、老友粉……密集轰炸,各种口水各种受不了啊。有一次我选了一家八珍粉,大把胡椒酸辣椒一放,哎呀那个爽。”他还透露“我们全家都是空心菜控”。“在广西拍摄《秘境广西》时,我吃过最好的空心菜是广西博白的,半人高,那叫嫩!一根菜,抓中间,轻轻一颤,两端齐手而断!用桂林的花桥腐乳烹炒,人间绝品。” 值得一提的是,也因为陈晓卿的建议,《秘境广西》的拍摄,与《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的广西寻访,几乎同步进行。目前不管是《秘境广西》,还是《地道风物·广西》,关于广西的这两个作品,都向观众和读者呈现出了一个不为人所知的美好广西。很多网友留言表示:“没想到广西有那么丰富的资源和美味,现在最想做的就是背起行囊,到广西走一走,看一看,大吃大喝。”
《藏地藏味》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西藏饮食文化的独立纪录片。本片结合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计方式,不仅反映了以青稞、奶制品、肉食等为主要食料的藏族传统饮食,而且也展现了藏族饮食文化中的现代特色。影片中肥沃平坦的江孜农田,沉甸甸的青稞麦穗,绿草茵茵的藏北牧区,独一无二的“高原之舟”,特色各异的藏族食料,以及具有现代意识的藏族餐饮从业者,使人深深感觉到了西藏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之际,中宣部“纪录中国”项目、新华社拍摄制作的大型纪录片《与非洲同行》全球同步推出。 通过记录发生在普通非洲人身上的一个个生动细节,讲述中国与非洲真诚合作、命运与共的感人故事。 纪录片《与非洲同行》上集涉及塞内加尔、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南非等国,5位非洲主人公向观众展示了发生在身边的中非合作项目,讲述了他们自己与中国朋友的故事。 纪录片《与非洲同行》下集涉及加纳、乌干达、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等国,5位非洲主人公向观众展示了发生在身边的中非合作项目,讲述了他们自己与中国朋友的故事。在加纳,中国建设者在扩建港口的同时,保护了上万只小海龟。在乌干达,电影导演看上了中国架设的卫星电视,拍出了自己的功夫电影。在坦桑尼亚,一名婴儿在中国医生手中顺利出生。在津巴布韦,中国志愿者为大象戴上追踪项圈,助力非洲反盗猎行动。在埃塞俄比亚,列车员姑娘努力成长为中国承建的非洲第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的乘务长。
“一切手工技艺,皆因口传心授”。口耳相传的非遗传承脉络,既是历史的见证,也记录了“匠心”的传承历史。老一辈传承人无私授受教诲有道,新一代学徒弟子扣门问道砥砺奋进。每一位老匠人,都是一部在时间里坚守的鲜活文化载体,每一位作为学徒的小师傅都是“致敬匠心”传承者。纪录片《小师傅》以孩童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技艺、领略文化魅力,老匠人和小师傅在亲传亲授的模式下一起寻觅传承的踪迹,在民族文化深池中捞寻属于自己的独特回忆。 一个个小师傅与老匠人跨越年龄的沟通与对话,充满符号意义的画面与情节散落在小师傅与老匠人对传统文化的探寻过程中,那些看到的、听到的和问到的,完成了两代人与传承之间的联系。这样的联结线路上,是一颗颗炽热的匠心在跳动,体现了大国工匠刻进骨子里的非凡,也编织着公众对历史文化的集体记忆,彰显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